洪迈

1123-1202 | 著名学者 · 文学家 · 史学家

洪迈肖像
洪迈(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洪迈,字景庐,号容斋,谥文敏,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他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著述闻名于世,对后世影响深远。

洪迈出身于江西鄱阳的洪氏望族,其父洪皓、兄洪适、洪遵皆为当世名臣。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博学鸿词科,从此步入仕途。历任泉州、吉州、虔州、建宁府、绍兴府等地知州或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

洪迈一生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其代表作《容斋随笔》集考证、辨析、评论于一体,内容广博,考据精当,被誉为“南宋笔记之冠”;《夷坚志》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志怪笔记小说,保存了大量宋代社会风俗、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还参与了《钦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展现了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洪迈的学问和著述,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代表著作
  • 《容斋随笔》
  • 《夷坚志》
  • 《容斋诗话》
  • 《万首唐人绝句诗》
  • 《钦宗实录》(编纂)
主要荣誉
  • 谥号“文敏”
  • 官至端明殿学士
  • 被誉为“南宋笔记之冠”
  • “博学之人”典范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123年

出生于江西鄱阳

洪迈出生于北宋宣和五年,江西鄱阳的洪氏望族。其父洪皓、兄洪适、洪遵皆为当世名臣,家族世代书香,为他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熏陶。

1145年

登博学鸿词科,步入仕途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洪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登博学鸿词科,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1163年-1164年

任泉州知州

洪迈出任泉州知州,开始了他的地方行政生涯,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

1166年-1167年

任吉州知州

调任吉州知州,继续在地方为官,勤政爱民。

1170年-1172年

任虔州知州

在虔州任职期间,洪迈致力于地方治理,政绩显著。

1180年

任建宁府知府

升任建宁府知府,管理一方军政民务。

1188年-1190年

任南平军知军

担任南平军知军,负责军事与地方行政事务。

1190年

任绍兴府知府,升焕章阁学士

洪迈调任绍兴府知府,同年因其卓越的学识和贡献,升任焕章阁学士,达到其仕途的巅峰。

晚年

潜心著述,完成巨著

洪迈晚年虽官职显赫,但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著述之中,完成了《容斋随笔》、《夷坚志》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巨著,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不懈追求。

1202年

逝世,享年80岁,获谥“文敏”

南宋嘉泰二年,洪迈逝世,享年80岁。朝廷感念其功绩与学问,赐谥号“文敏”,以表彰其在文学和学问上的杰出贡献。

主要成就

对南宋文化与学术的重大贡献

文学巨匠

洪迈的《容斋随笔》集考证、辨析、评论于一体,内容广博,考据精当,被誉为“南宋笔记之冠”。其《夷坚志》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志怪笔记小说,保存了大量宋代社会风俗、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开创了笔记小说的新风。

史学贡献

洪迈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还参与了《钦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展现了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博学多闻

洪迈涉猎广泛,在考据、目录、诗文等领域均有建树,被誉为“博学之人”。他的学问不仅体现在著述上,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创新,为南宋学术界树立了典范。

家族与社会关系

洪氏望族与文坛交游

家族成员

姓名 关系 备注
洪皓 南宋著名词人、外交家,有“忠宣”之誉,曾出使金国多年。
洪适 南宋著名词人、学者,官至礼部尚书,与洪迈并称“三洪”。
洪遵 南宋著名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官至同知枢密院事,与洪迈并称“三洪”。
洪𣘘 洪迈之子。

洪氏一门三兄弟皆以文学和官声显赫于南宋,被誉为“三洪”,是当时文坛和政坛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