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汤思退(1117-1164),字进之,青田人,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宰相。他以其在朝中的高位和对议和政策的坚定主张而闻名,是南宋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汤思退出生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早年通过恩荫入仕,后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特赐进士出身,开始其仕途。他历任政和县令、秘书省少监、起居舍人等职,逐步晋升。
在南宋与金朝对峙的背景下,汤思退逐渐成为朝中主和派的重要人物。他曾依附权相秦桧,并在其提拔下官至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相)。秦桧死后,他一度被罢黜,但不久又复起,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相),并兼任枢密使,成为南宋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
汤思退在位期间,力主与金议和,认为南宋国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事。然而,其议和政策在当时引起了朝野内外激烈的争议,被主战派视为误国之举。隆兴二年(1164年),他因主和政策失利,被言官弹劾,最终罢相,同年忧愤而逝。
主要官职
-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左相)
-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右相)
- 枢密使
- 知枢密院事
- 参知政事
政治立场
- 主和派代表人物
- 曾依附权相秦桧
- 因主和政策失利被弹劾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青田
汤思退出生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字进之,籍贯青田(今浙江丽水青田县)。
特赐进士出身,初入仕途
通过恩荫入仕,后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特赐进士出身,任政和县令,正式开启其仕途生涯。
历任要职,逐步晋升
先后担任尚书省吏部司封司员外郎(1147年)、秘书省少监(1149年)、起居舍人(1151年)、权礼部侍郎(1152年)等职,官职不断提升。
跻身枢密院,参与军政要务
任签书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端明殿学士(1155年),后升任知枢密院事(1156年),开始参与国家最高军事与行政决策。
拜相,执掌朝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相),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相),成为南宋最高行政长官。
出知绍兴府
隆兴元年(1162年),出任知绍兴府军府事,短暂离开中央。
再度拜相,兼枢密使
隆兴二年(1163年),再次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兼任枢密使,再次执掌朝政。
罢相,忧愤而逝
因力主议和政策失利,遭到主战派言官的猛烈弹劾,最终被罢去宰相职务。同年,汤思退忧愤而逝,享年48岁。
主要影响与评价
对南宋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主和政策的推行者
汤思退在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力主议和,认为战事耗费国力,不利于民生。其政策虽在当时饱受争议,但也反映了部分朝臣对国家实力的清醒认识。
与秦桧的关系及政治沉浮
他曾依附权相秦桧而得以迅速晋升,官至宰执。秦桧死后,他一度被罢黜,但凭借其政治手腕和对议和的坚持,又得以复起,再次执掌朝政,展现了其政治韧性。
历史评价与争议
汤思退因其主和立场,在后世常被视为“奸臣”或“误国者”,尤其是在主战派史观下受到严厉批评。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其议和主张是基于当时实际国情的考量,历史评价复杂多元。
社会关系
与汤思退相关的重要人物
姓名 | 关系/身份 | 描述/备注 |
---|---|---|
潘曾 | 岳父 | 妻子潘氏之父 |
潘氏 | 妻子 | 汤思退之妻 |
汤矼 | 子 | 汤思退之子 |
秦桧 | 恩主 | 曾依附其门下并受其提拔 |
辛次膺 | 弹劾者 | 曾弹劾汤思退 |
张观 | 弹劾者 | 曾上书请斩汤思退 |
汪澈 | 弹劾者 | 曾弹劾汤思退 |
王大宝 | 弹劾者 | 曾疏劾汤思退主和误国 |
陈良翰 | 弹劾者 | 曾疏论汤思退奸邪 |
钱端礼 | 政治关联 | 曾奏论用兵之实,与汤思退议和立场有交集 |
张孝祥 | 政治关联 | 在主战主和之间,与汤思退有政治往来 |
释宗杲 | 禅师 | 曾致书汤思退,汤思退亦有答书 |
薛季宣 | 学者 | 曾致书汤思退论边事 |
王质 | 学者 | 曾致书汤思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