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余象(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北宋仙游(今福建莆田仙游县)人。他以正直敢言、不畏权贵而闻名于世,被时人誉为“陛下之汲黯”。
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余象一生致力于维护朝纲,多次直言进谏,尤其是在与王安石变法的争议中,他率先上疏弹劾王安石“议论诡辩、名实眩耀”,虽因此屡遭贬谪,却始终不改其志。
其高风亮节赢得了蔡襄、余靖、司马光、吕公著等朝中重臣的敬重与力保。他不仅是政治上的清流,亦是耽书好诗的文人,著有《遣兴集》、《论语集解》、《中庸大义》等。余象的耿直与坚韧,为后世树立了清官的典范。
代表著作
- 《遣兴集》
- 《论语集解》
- 《中庸大义三十五章》
主要评价
- “陛下之汲黯” — 司马光、吕公著
- “敢言,不惮左右,朕常畏之” — 宋英宗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福建仙游
出生于福建仙游,其父余积为职方员外郎致仕。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日后步入仕途打下基础。
进士及第,初任光禄寺丞
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被任命为光禄寺丞。
首次弹劾王安石,被贬通判宜州
任光禄寺丞期间,率先上疏弹劾王安石,指出其“议论诡辩、名实眩耀”,因此引起王安石不满,被贬出任通判宜州。
再奏王安石,得蔡襄、余靖力保
在宜州任上,再次上疏,直言王安石为“小人”,恐其“终累大事”。幸得蔡襄、余靖等重臣力辨,得以免罪,并被加授秘书丞,后除太常博士。
英宗召见,特授屯田员外郎
宋英宗即位后,召见余象,对其敢言表示赞赏,特授屯田员外郎。英宗曾告诫近臣:“余某敢言,不惮左右,朕常畏之。卿等宜自谨,勿使之有言也。”
出任通判宣州,政绩卓著
因其名动朝廷,被“憸党侧目”,出任通判宣州。在宣州任上,与民无扰,政绩卓著,百姓甚至登门检皷院乞求他继续领州事。
被誉为“陛下之汲黯”,授知宣州
因在宣州的卓越政绩,被司马光、吕公著称赞为“陛下之汲黯,内则面折廷争,外则卧治社稷臣也”,遂被授都官员外郎、知宣州。
神宗朝任职,荐举贤才
宋神宗即位后,余象就授职方员外郎,后又除屯田郎中、通判南剑州。同年十一月,除礼部尚书郎中,入朝对策时,推荐了胡安定门人钱藻、孙觉、钱公辅、范纯仁等贤才。
请求致仕,著书立说
请求致仕(退休)。他耽书好诗,著有《遣兴一集》、《论语集解一集》、《中庸大义三十五章》等著作。
吕公著荐书,英年早逝
吕公著向朝廷推荐其著作,神宗皇帝本欲重用,但余象不久后去世。范纯仁为其撰写了行状。
主要贡献
对北宋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直谏敢言,匡扶社稷
作为北宋著名的直谏之士,余象不畏权贵,多次上疏弹劾时弊,尤其是在与王安石的变法争议中,坚持己见,为维护朝纲、澄清吏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成就,思想深远
余象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一位耽书好诗的文人。其著作《遣兴集》、《论语集解》、《中庸大义》等,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和对儒家经典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学人有所启发。
举荐贤才,影响深远
在朝为官期间,余象不忘举荐贤能,曾向皇帝推荐胡安定门人钱藻、孙觉、钱公辅、范纯仁等一批才俊,为北宋的政治生态注入了新鲜血液,体现了其识人之明和公心。
社会关系
亲友与重要关联人物
家族成员
姓名 | 关系 | 职业/身份 | 备注 |
---|---|---|---|
余积 | 父亲 | 职方员外郎(致仕) | 退休官员 |
余授 | 从子/侄子 | 未详 | 范纯仁为其作行状时提及 |
重要关联人物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王安石 | 弹劾对象 | 余象多次上疏弹劾其变法主张,引发政治冲突 |
蔡襄 | 友人/恩人 | 在余象被王安石报复时,与余靖共同力辨,使其获免 |
余靖 | 友人/恩人 | 在余象被王安石报复时,与蔡襄共同力辨,使其获免 |
司马光 | 欣赏者 | 称赞余象为“陛下之汲黯”,肯定其正直品格 |
吕公著 | 欣赏者/推荐者 | 称赞余象为“陛下之汲黯”,并向朝廷推荐其著作 |
钱藻 | 推荐对象 | 胡安定门人,余象入朝对策时推荐的贤才之一 |
孙觉 | 推荐对象 | 胡安定门人,余象入朝对策时推荐的贤才之一 |
钱公辅 | 推荐对象 | 胡安定门人,余象入朝对策时推荐的贤才之一 |
范纯仁 | 推荐对象/行状作者 | 胡安定门人,余象入朝对策时推荐;为其撰写行状,记录其生平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