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

1022-1072 | 北宋官员 · 文学家 · 诗人

郑獬肖像
郑獬(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郑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又字义夫,北宋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文学家和诗人,以其正直敢言和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

郑獬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景祐元年(1053年)登进士第,由此步入仕途。他历任将作监丞、司谏、翰林学士、知杭州、知江陵府等要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尤其在地方治理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郑獬以其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而备受推崇,其诗文风格豪迈,情感真挚,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政治上,他坚持原则,尤其在熙宁变法期间,因不肯附和新法而遭到王安石的排挤,被外放至杭州、青州等地,但他始终保持了士大夫的独立风骨。

代表著作
  • 《郧溪集》
  • 《幻云居诗稿》
  • 《觥记注》
主要荣誉与评价
  • 景祐元年进士
  • “正直敢言”的士大夫典范
  • 北宋著名文学家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022年

出生于安陆

出生于北宋安陆(今湖北安陆),字毅夫,又字义夫。其父郑纡。

1053年

登进士第

景祐元年(1053年)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开始其为官生涯。

1065年

任司谏

担任司谏一职,负责向皇帝进谏,体现其正直敢言的品格。

1065年-1069年

知江陵府

出任江陵府(今湖北荆州)知府,在地方治理上有所建树。

1069年

任翰林侍读学士,知杭州

升任翰林侍读学士,后又出任杭州知府。此期间,因不肯附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遭到排挤。

约1069年

因反对新法遭排挤

在担任权知开封府事期间,因不肯执行王安石的新法,被王安石所恶,外放至杭州,后又调任青州。

1072年

逝世

于熙宁五年(1072年)逝世,享年51岁。

主要成就

对北宋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文学与诗歌

郑獬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诗文集《郧溪集》流传至今,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常抒发个人情怀,关注民生疾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正直敢言的官风

在仕途上,郑獬以其正直不阿、敢于直谏的品格而闻名。面对新旧党争,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即使因此遭到排挤也无所畏惧,展现了北宋士大夫的独立精神。

地方治理经验

曾担任江陵府、杭州等地知府,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勤政爱民,致力于改善民生,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会关系

郑獬的亲友与交往

家族成员

姓名 关系 备注
郑纡 父亲 为郑獬作《先公行实》

重要交往人物

姓名 关系类型 具体描述
吕逢时 友人 始入太学,与安陆郑獬友善。
鲁有开 同年友 与郑獬同年进士,并为郑獬作墓志铭。
陈舜俞 推荐人 郑獬曾推荐陈舜俞。
黄君俞 推荐人 郑獬曾推荐黄君俞。
王安石 政治对手 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恶,遭排挤。
刘沆 交往密切 郑獬曾为刘沆所著书作序,也为刘沆作祭文。
狄青 交往密切 郑獬曾为狄青作《御制狄青祭文序》。
释文莹 交往密切 郑獬曾为释文莹诗集作序。
邓咸 学生/门客 邓咸曾从郑獬游学。
何中立 撰写者 为何中立作行状。
田京 撰写者 为田京作行状,田京也为郑獬作墓志铭。
张存 书信往来 郑獬曾致书张存。
强至 书信往来 郑獬曾致书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