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于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由此步入仕途。历任要职,两度拜相,是孝宗朝的重要股肱之臣。史浩以其深厚的学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在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力主抗金,反对苟安。在孝宗朝,他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得南宋政治清明,国力有所恢复。史浩不仅在政治上建树颇丰,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著有《鄮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等,其诗文典雅厚重,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浩一生忠心报国,功勋卓著,深得孝宗皇帝器重。淳熙十六年(1189年)致仕,绍熙五年(1194年)逝世,享年八十九岁。他被追赠太师、越国国王,谥忠定,是南宋时期一位德高望重的贤相。
代表著作
- 《鄮峰真隐漫录》
- 《尚书讲义》
- 《周官讲义》
- 《论语口义》
- 《会稽先贤祠传赞》
- 《两钞摘腴》
主要荣誉与封爵
- 太师
- 越国国王 (追赠)
- 魏国公
- 鲁国公
- 永国公
- 谥号:忠定、文惠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明州鄞县
史浩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为日后步入仕途奠定基础。
登进士第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史浩登进士第,正式步入仕途,开始其辉煌的政治生涯。
授参知政事
史浩被授予参知政事一职,开始参与国家核心政务,展现其政治才能。
升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首次拜相
史浩升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南宋宰执之一,并首次拜相,辅佐孝宗皇帝,力主抗金,整顿朝纲。
授观文殿大学士等职
史浩被授予观文殿大学士、左通议大夫等荣誉性官职,彰显其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知福州军州事
史浩出任福州军州事,在地方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政绩。
再度拜相
史浩再度拜相,任丞相,继续为国效力,推动各项改革,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致仕,封魏国公
孝宗禅位后,史浩以年迈致仕,被封魏国公,荣归故里。
逝世,追赠越国国王,谥忠定
史浩逝世,享年八十九岁。朝廷追赠其太师、越国国王,谥号“忠定”,以表彰其一生功绩。
主要成就
对南宋政治与文化的重大贡献
政治贡献:两度拜相
史浩两度出任宰相,辅佐宋孝宗,力主抗金,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为“乾淳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南宋政治清明,国力有所恢复。
文学与学术:著述丰硕
史浩在文学和学术上造诣深厚,著有《鄮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周官讲义》、《论语口义》等,对经学、史学、文学均有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
曾任国子监博士、太学博士等职,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他提举编修国朝会要,为后世研究宋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社会关系
史浩的亲友与社会交往
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
史诏 | 祖父 |
史师仲 | 父亲 |
洪氏 | 母亲 |
贝氏 | 妻子 |
史涓 | 弟弟 |
史弥大 | 长子 |
史弥正 | 次子 |
史弥远 | 三子 (南宋权臣,后任宰相) |
史弥坚 | 四子/季子 |
史氏 (李友直妻) | 女儿 |
史定之 | 孙子 |
史安之 | 孙子 |
史守之 | 孙子 |
史隽之 | 孙子 |
史氏 (吴朴妻) | 孙女 |
陆杞 | 长女婿 |
丰谦 | 二女婿 |
李友直 | 三女婿 |
夏鼎 | 四女婿 |
王橚 | 五女婿 |
史木 | 伯叔父 |
孙氏 (史木妻) | 伯叔母 |
史弥宁 | 侄子 |
史弥廓 | 侄子 |
社会交往与同僚
友人与推荐者
- 顾成忠 (友人)
- 陆九渊 (推荐者)
- 叶适 (推荐者)
- 杨简 (推荐者)
- 崔敦礼 (推荐者)
- 薛叔似 (推荐者)
- 石斗文 (推荐者)
- 杜褒 (推荐者)
同僚与往来
- 陈谔 (同僚)
- 魏杞 (五老会成员)
- 汪大猷 (五老会成员, 同乡)
- 赵粹中 (五老会成员)
- 朱熹 (书信往来)
- 胡铨 (书信往来)
- 杨万里 (书信往来)
- 陈傅良 (书信往来)
- 王十朋 (书信往来)
- 孙应时 (书信往来)
- 释宝昙 (书信往来)
为其撰文者
- 楼钥 (为其作墓志铭、神道碑)
- 袁甫 (为其作祭文)
- 叶适 (为其作祭文)
- 孙应时 (为其作祭文)
- 陈康伯 (为其作祭文)
- 汪应辰 (为其作祭文)
- 潘畤 (为其作祭文)
- 沈焕 (为其作祭文)
- 史木 (为其作祭文)
- 王淮 (为其作祭文)
- 张九成 (为其作祭文)
- 曾逢 (为其作祭文)
- 孙氏 (史木妻) (为其作祭文)